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项目管理创新 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步伐

  • 来源:
  • 点击量:38,079
  • 发布时间:2018-11-16
  •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建筑业完成产值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2018年上半年建筑业完成94790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仍高于GDP。为完成年度投资建设任务和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描绘了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十三五”规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东部老工业区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及国务院沙巴官网入口雄安新区的设立和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激发新的能动力,也必将为建筑业带来新的机遇期。纵观建筑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支柱产业。

但也要看到,由于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过去三十多年基本上在粗放式管理和土地、劳动力、环保低成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偏低,科技水平、生产方式较发达国家仍处于落后状态。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目标,建筑业如何攻坚克难,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将是建筑业和广大建筑企业亟待深入研究应对的问题。

一、新时代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项目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3年,沙巴官网入口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的研究,在其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中首次提出并定义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并要求以住宅建设为重点,抓紧研究制订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此之后,随着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逐步成为行业的共识。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沙巴官网入口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19号文件)中从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工程建设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强调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现代建筑业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在全球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信息技术、能源资源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兴起,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因此,在这个大趋势下,对于建筑业而言,唯有较快地从传统建筑业走向现代建筑业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本质上说,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性目标,也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展现新的特征。

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项目管理创新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建筑业转型过程的方向和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新型建造方式作为实践的载体。换言之,只有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建筑业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建筑业的生产力水平,变革了建筑业的生产关系,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新型建造方式。装配建造方式、智慧建造方式、绿色建造方式、增材建造方式(3D打印)、精益建造方式等都是具有典型特征的新型建造方式,这些新型建造方式能够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2016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沙巴官网入口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新型建造方式的运行机制离不开具体的项目管理模式。换言之,任何一种新型建造方式总是与一定形式的项目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某种类型的新型建造方式的形成和成功实践,必然伴随着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例如,装配式建造方式是来源于施工工艺和技术的根本性变革而产生的新型建造方式,而在项目层面上,项目管理的所有要素或知识领域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调整或创新,从而才能促使工程建设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新型建造方式和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探讨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建筑产业如何借助于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经济、适用、美观、安全、绿色”的工程建设基本方针,不断揭示适应于新型建造方式的工程项目管理新特征、新规律、新趋势,着力探索新型建造方式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和有效路径,促进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传统建筑业逐步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

二、新型建造方式及其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对建筑业改革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建国70年来,我国建筑业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发展初期、中期,在新时代进入现代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阶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内容。从行业分类上看,建筑业与工业都是属于第二产业,但产品形成有很大的差别。建筑产品的生产特点是固定、单件、露天生产,施工过程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正好相反。这就需要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研究阐述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建造方式的深刻内涵。沙巴官网入口装配式建筑,早在1956年国务院就制定了专门的规划,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国家建委曾就此印发过《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等相关文件,核心内容之一是围绕着预制件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在这一时期,包括工业建设领域在内,每个建筑公司都设有构件厂。可以说那个时代国内的预制构件发展速度、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但是由于后来出现的构造节点连接、外墙防水、抗震等问题,就“一刀切”地停止了。可以说在装配式建筑这个领域我们耽误了三十年时间,总体上远远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把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建造方式再次提出来,这是着眼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各级政府的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但是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构配件进入施工现场的质量谁来认定?是厂家还是建设单位、还是承包商来认定?现在强调五方责任主体的终身责任,而五方责任主体主要是针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方,不涉及构配件生产方。工厂化生产也牵涉很多单位,包括构件质量检验、材料的生产使用、吊装运输、构件堆方等。所以说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必然对深化项目管理方法、模式创新以及管理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对于发展装配建造方式在业内也出现了许多争议问题,例如,有专家认为,新型建造方式不应单指装配式建造方式,应当从能够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和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等方面更广泛地研究其他相关的建造方式。特别是工程建设中贯彻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资源,都有可能衍生新型建造方式。

新型建造方式离不开工匠精神。如果企业缺乏熟练的技能型产业工人,在局部环节的基本质量安全都保证不了,遑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最近协会组织专家去某国考察,在机场看到工程质量的许多细部做法比国内鲁班奖工程还要精细,几百米长的一条乳胶勾缝非常均匀,真正体现了工匠精神。所以,新型建造方式的基础是精益化建造,即建造过程精细管理。要广泛运用现代先进适用的创新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提升建造水平,促进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比如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过去是人工现场搅拌砼,后来改为机械搅拌,再后来建厂集中搅拌泵车输送,现在全自动化浇筑。再比如,施工现场框架支模采用铝模系列化组合。所有这些方面不能说不是新型建造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新型建造方式的前提是要弄清其内涵,明确新型建造方式的类别。除装配式建造方式外,新型建造方式还有智慧建造方式、绿色建造方式、增材建造(3D打印)方式等。智慧建造方式表现为BIM、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信息化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包括智慧策划、智慧设计、智慧施工等。绿色建造方式表现体现为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造要从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以及绿色材料生产抓起。增材建造方式表现为通过3D打印机械将需要生产的建筑产品转化为一组三维模型数据,制造出所需要的三维零件或产品,实现设计、模具及材料制备到最终产品的一体化。在国内“增材建造”这个命题十多年前就已经提出,现在在打印模型、小型建筑产品等方面的试验性成果较多,但如何形成并进行产业化推广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实际应用难题。综上可以看出,新型建造方式具有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对传统建造方式和建筑业的改革发展都将产生巨大挑战,其关键点在于新型建造方式以不同的理念、工艺、技术路径和管理模式实现提高工程质量,保障安全生产,降低劳动强度,坚持环保、节约资源、缩短建设工期,提高投资效益。从广义角度而言,新型建造方式是指在工程建造过程中能够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安全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技术与管理要素的集成融合及其运行方式。

 


三、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需要深化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模式创新

正如前述,新型建造方式的发展对项目管理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里包括对承包方式、过程控制、管理手段、人才储备、装备供给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强化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建造方式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应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巨大障碍。从工程建设承包组织方式上讲,过去在政策和法规上严格禁止边设计边施工,但是工程总承包意味着将来在一定程度上必定是边设计边施工,因为工程总承包的内在规定性本身就要求施工图纸位移,由承包商做好优化设计和详图设计,这又将对目前的建设管理制度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因此,必须以认真科学的态度,集思广益,依靠并发挥全行业的智慧,凝成共识,深入研究探索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项目管理创新的新路径。以管理创新总揽全局,“管理为纲,纲举目张”,企业一切经营生产活动都要通过管理来实现。近几年来行业层面一直在倡导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转型固然重要,但升级才最为关键。管理升级无止境,管理的重心要放在企业和项目层面,而最基础的环节是项目管理,这就是说要夯实基础,筑牢根基。所以发展创新建造方式,同时要突出和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首先是管理技术的创新。要充分运用BIM、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高新技术提升项目管理创新。目前,BIM技术在施工单位用的很多,但存在着对我国城市建设数据的不安全问题。当前,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广大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产、学、研联动的科研发展中心,结合行业实际研发适用于建筑业实用的CIM技术,以此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第二是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传统的方法与现代组织形式以及国际化项目管理组织方法都有不同点。比如,过去建筑企业多为总公司、分公司、工程队三级管理,要转变为以项目为对象的现代项目管理为核心;过去的建造工艺和方式主要是现场作业为主,现在是装配化、绿色化、智慧化方式,其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制度建设、责任划分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解决如何把新型建造方式和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及模式创新要深度融合。例如,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实质上是PC+EPC,因为国家要求凡是装配式建筑都要实行工程总承包,并以此来引领总承包企业实施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与整体转型升级。

第三是管理模式的创新。项目管理的主体可以是承包商,也可以是咨询公司和分包单位,其模式也要按照不同企业类别分别选择,比如总承包企业就要研究以推进工程总承包(EPC)为主流模式,兼做新型融资模式、BOT、PPP等。同时还要研究当前如何结合一些单位的项目股份制模式,创新项目管理。工程咨询企业主要研究CM、PM、PMC等全过程咨询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

四、正确认识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项目管理创新的逻辑关联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新型建造方式的基础是精益化管理,而管理的重心又必须落地在工程项目管理层次,三者相互关联,促进协同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建造方式、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对什么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装配式就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造方式不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划等号。从内涵上讲,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现代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建造方式为核心,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管理、预制件生产、使用服务、更新改造等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项目经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实现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低碳绿色建筑产品,不断推动传统建筑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业转变。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动态概念,必须充分体现建筑业全产业链的主要经济指标和各项活动建立在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以及新型生产方式三大要素上。

然而,装配式建造方式确实又是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装配式建造方式有利于促进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部件生产工业化、现场施工机械化、产业工人技能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功能使用智能化的实现。从技术经济范式的视角而言,这些方面反映了装配式建造方式关键生产要素的功能作用(详见本会组织编写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建造方式和项目管理创新研究》一书)。绿色建造方式、智慧建造方式、增材建造方式等都有反映这些新型建造方式特征的关键生产要素,而这些功能直接推动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目标的实现。新型建造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发展理念不同、目标要求不同,科技含量不同、理论模式不同、管理方法不同、实施路径不同、综合效益不同。新型建造方式在技术路径上,通过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的一体化,从建筑设计、构件工厂生产、绿色施工技术的协同来实现绿色建筑产品;在管理层面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的集成化,以工程建设高度组织化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前文已经述及,依据我们这几年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实践,不管哪种建造方式,都应当以精益建造为基础,没有精益化建造,无以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精益化载体和目标必须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才能得以实现,即面向项目全寿命期阶段以及每一个过程涉及的管理领域,促进产业链集成和供应链联动,创新工程组织方式,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管理效率;以工匠精神兢兢业业,以先进技术精益求精,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造成本,确保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打造过程精品,向社会提供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各类建筑产品。高素质的专职化人才也是新型建造方式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当前建筑业最需要的是三类人才,一是企业高端治理和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二是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具有较高技能的产业工人。

五、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项目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新型建造方式的发展和项目管理创新需要政策的强力扶持,可以结合或者参照目前沙巴官网入口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污染防治等方面政策,加大对新型建造方式的支持力度。

首先是政府要从产业政策方面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实施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人才政策保证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因地制宜、稳步有序、科学发展。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今后十年内装配式建筑的比率达到30%的目标,但我们调研发现,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就装配式建筑而言,有些地区跑马占地、仓促上马建厂,结果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但有些地区却构件供不应求。例如,上海地区政策力度大,行动速度快,比例要求高,因此上海地区周边的装配式构件生产厂产品供不应求。临近上海的江苏省南通市有一个构件厂,每年生产10万方都不够卖。而另外一个地区却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这是因为在该地区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造成社会和企业生产资源浪费。

第二是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组织要及时制定和颁布完备的建设标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慧建筑及其生产方式的标准不统一、不完备。标准不统一就会造成新型建造方式的规模经济难以实现,优势显现不出来,各自为政带来造价居高不下,推广难度加大。 因此,必须抓紧研究制定标准体系,同时还要切实处理好标准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关系。

第三是要实施有效的优惠政策。统计数据表明,虽然2017年完成的装配式率与2016年相差不大,但是明显感觉到建筑企业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热情降低,同时也暴露出落实优惠政策不足,以及在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操作工人技能、“营改增”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在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要针对建筑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以及不同的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差异化的优惠政策。要找准优惠政策最有效的着力点,精准施策。例如,现在对装配式建筑的优惠政策扶持,大多是采用国家或地方财政补贴的方式,但是这样做不是长久之计。目前装配式建筑产品的造价每平方米高于现浇方式300元到500元,这个成本不能转嫁给开发商、总承包商、购房者,应该通过税收制度进行政策方面的调整。从长远来看,装配式建筑有利于节能环保,提高生产效率,应该考虑税收一揽子政策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结合“营改增”税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范围适用和有利于促进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实行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新型建造方式的发展。

第四是要加快培养技能型的操作工人队伍。许多企业反映,目前从事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过程施工的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作业熟练程度远远比不上从事现场湿作业的操作工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效和施工进度,这也是在部分装配式工程项目上实际施工速度慢于理论施工进度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动员专业高校、职业培训基地、行业协会组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筹下,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培训教材、师资力量、实际操作、技能鉴定等多个环节的难点,加快培养新型建造方式需要的技能型操作工人队伍。

多年前,我们在沙巴官网入口《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报告中曾经提出,要把中国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较高贡献率的支柱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诚信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这也正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蕴涵在发展目标视角的诠释。新型建造方式是基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目标而提出的政策指向,是对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路径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对建筑产业转变生产方式的引导定位。在国家和行业政策的推动下,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注重顶层设计、协调发展,统筹分区推进、逐步深入,立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集成创新、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从而必将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
关注沙巴官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