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探索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 来源:
  • 点击量:38,580
  • 发布时间:2013-10-10
  • 分享到: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仪式在国际低碳城举行,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运行。这是我国首个正式运行的强制碳市场,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其背后,关乎着很多人的不懈努力。
  碳排放权交易逐步探索中的实践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设计碳排放总量,明确参与企业、行业范围,对碳排放权指标进行配额分配的交易方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深圳确定了政府引导资金使用的方式,在激励建筑碳交易、活跃市场的同时,有利于政府资金的补贴从建筑节能减排过程向结果转变,使建筑节能和碳减排真正落到实处。人们的关注点在于是否公平透明、如何避免权力寻租,整个过程是否简便易行、便于推广。
  2012年11月,《深圳市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实施方案》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评审,2013年3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评审。深圳市完成了200栋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核查、核证工作,并颁发了200栋建筑的配额确认书。2013年,深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排交所进行建筑碳交易试模拟上线,对建筑模块的信息管理系统、报送系统和交易系统3个系统进行模拟,并对首批纳入碳交易的建筑业主、使用人以及物业公司负责人进行了培训。目前,已完成首批197栋大型公共建筑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注册登记工作。
  碳排放基准线是交易的基石
  碳交易是大势所趋,越早参与的企业将越主动。尽管如此,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前路却并非一片坦途。业界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对被纳入强制减排的企业如何配额,将是面临的最大挑战。配额是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的难点之一。建筑碳配额分配方法以深圳市颁布实施的建筑能耗限额标准规定的碳排放强度指标为依据,实现了配额分配公开、透明及公正,争议风险小;所确定的MRV(监测、上报、验证)机制针对单栋建筑采用碳排放总量核查与已开展的建筑能耗统计、能耗审计以及能耗监测相结合,有利于降低核查成本。
  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起步晚,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试点的好处在于可以边试边改。碳排放权交易在欧美都不够成熟,它更多是一个人为的市场,对所涉企业及组织,如何配额很难做到完美。对于碳排放基准线,深圳市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是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石,在交易市场初期,碳配额供应量大于需求量,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增强市场活跃性和交易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如使用引导资金收购碳配额等。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面临挑战
  碳排放权交易面世以来,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仅为3.77亿欧元,到2008年则达到了惊人的910亿欧元。但碳排放交易的发展仍面临数据统计、协调经济、建立相应保障措施等多环节挑战。
  据了解,数据是碳交易实施开展的统计基础。现实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和渠道的不同导致宏观和微观、经济和能源等数据不匹配。如何计算企业、设施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如何避免给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如何合理引入第三方核查机构,都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没有扎实的企业排放数据作基础,分配总量控制指标也会“无从下手”。建筑碳排放核查所需的建筑面积与能源消耗数据均采取从各职能部门获取的方式,可以确保数据和结论的权威性,最大程度避免纠纷。
  确保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能够建立、运转起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队伍。目前,中国真正从事碳排放方面的金融人才不是很多,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的专职队伍和基础统计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同时,涉及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的核证机构有待进一步培育,认证、认可和登记注册系统要进一步建立,交易平台建设等技术规范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协调统一。
  我国由于能源利用率不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对碳排放权交易需求较强。通过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能够控制国内的碳排放总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量。下一步,深圳市将研究确定公交车、出租车能耗排放数据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公共交通碳排放核查工作,力求结合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的推广应用,从强制扩大应用新能源公交车逐步过渡到以配额分配推广应用的方式,率先探索建立公共交通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中国建设报)
×
关注沙巴官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