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到2020 | 两次疫情给混凝土行业带来的思考

  • 来源:
  • 点击量:11,366
  • 发布时间:2022-07-07
  • 分享到:

疫情中的生活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连续剧,不知道下一集将要上演的是解封还是隔离。面对各种不确定,也看到许多人正在经历的艰难和焦虑,突然很想分享两个故事。

 

1

 

2003年,上海思伟正式成立的第三年。那个时候,行业初兴,商品砼发展蒸蒸日上,对控制系统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

 

但当时的控制系统,大多是进口或国产的厂家配套系统。进口系统,语言不通,操作困难;国产厂家,设备还在不断优化,系统设计又缺乏交互,操作体验非常不佳,一个小故障就需要全面排查。

 

而思伟的控制系统由于其易用性和较好的交互体验,口碑相传之下,迎来了加速扩张的时期。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我们的服务范围快速从上海,扩展到江苏、北京、天津等城市。

 

但2003年,也是非典肆虐的那一年。

 

仿佛是瞬息之间,非典在几个重要城市扩散开来。与现在相似,工地停工,恐慌情绪蔓延,社会经济停滞。还能清晰地记得,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以往长长的列车人声鼎沸,非典期间变成了寥寥几节车厢,乘客更是屈指可数。

 

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段疫情似乎也就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对于当时身处其中的人们来说,却是从未有过的迷惘和无力。我们不知道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回归正常,不知道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在哪个方向。

 

面对种种的不确定,有的伙伴选择了放弃,有的伙伴选择了坚持。不久以后,非典过去。新一轮基建大潮来袭,混凝土行业开始增速反弹。从整个2003年度来看,混凝土产量反而比前一年猛增了52%。江浙两地的年产量递增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2%、150%。

 

而思伟坚持下来的伙伴们,在那一轮的疫情中,明确了两件事:大力提高研发投入、组织转型。

 

重视研发能力:混凝土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产生各类不同的产品需求,过去拿来就用的产品逻辑已不再适用;只有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才能始终将满足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

组织转型:非典发生以前,公司初创,人员不多,组织分工并没有那么明确;疫情冲击之下,服务势必受到影响;通过组织转型,加大专职服务部门的建设;同时还重点提高了团队的高效协同,保证了服务的高效和便捷。

 

这两件事的推进和落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服务客户的能力,也为我们后来走向全国奠定了根基。

 

2

 

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遇到疫情,也看到、听到行业中许多声音在说艰难。

 

很艰难,因为确实有许多企业面临困境。但从过去两年思伟服务的客户故事来看,艰难也并非全然艰难。

 

我们服务的很多优秀企业,不仅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同时也持续推进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组织转型。

 

泉州有一家知名的民营企业,我们合作了很多年。疫情前他们共三条生产线,年产量约70万方;到去年,产量增加到90万方。

 

还有一个很直观的数据是纳税额。2018年,这家企业的纳税额是500多万;但在疫情严重的2020年度,该数字已增长到1000多万。

 

尽管许多人感到大环境艰难,而这种艰难跟疫情的关系并不大,更多还是转型的阵痛,但泉州这家企业却依然保持着持续的增长态势。特别是从70万方到90万方,还是他们在疫情期间,没有新增一条线、没有新增一辆车的情况下完成的,甚至人员还精简了10%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的一个重要动作就是狠抓数字化转型。全面上线砼行一体化系统,推进各团队高效协同与精细化管理,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过程中,上海思伟所做的,就是不断为客户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其实,这也和我们20年来坚持研发投入、坚持组织转型是分不开的。

 

近期,他们计划新扩建到五条生产线,产能还将成倍增长。

 

3

 

面对相同的不确定,如果说03年的我们对未来还带有迷惘,那现在的坚持显然是更有底气的。

 

当我们回顾乘风破浪的这些年,其实可以发现,无论环境或事件有何不同,但有些共性的东西是不变的。

 

无论是疫情带来的艰难,或是产业变革导致的艰难,都不是不可逾越。迎难而上,向内依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向外谋求的是应势借力合作共赢。

 

面对未来,上海思伟始终坚定且坚持为混凝土从业者建立连接,构建面向未来的行业新生态。我们相信,数字化可以让混凝土更有价值,愿积极主动与砼行们携手构建持续盈利、高度协作、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 END -

×
关注沙巴官网入口